黴漿菌感染會變肺炎嗎?兒科醫師說明症狀、多久好、要不要用抗生素

黴漿菌感染會變肺炎嗎?兒科醫師說明症狀、多久好、要不要用抗生素

當孩子咳嗽不停、又不見流鼻水,家長可能會開始懷疑:是不是黴漿菌?這篇文章邀請兒科專科洪毓棋醫師,帶你認識黴漿菌感染症狀、病程與正確照護方式。


黴漿菌感染是什麼?

黴漿菌感染是由肺炎黴漿菌(Mycoplasma pneumoniae)這種非典型細菌造成的。感染後,可能會出現喉嚨痛咳嗽發燒等症狀,嚴重時甚至可能引發肺炎。不過黴漿菌引發的肺炎相較其他肺炎,症狀通常較輕,患者仍能正常活動,因此又被稱為「行走的肺炎」(walking pneumonia)。​

黴漿菌症狀介紹

黴漿菌感染有哪些症狀?大人小孩有差嗎?

黴漿菌感染在大人和小孩身上,大部分的症狀都比較相似:

  • 全身倦怠
  • 持續咳嗽
  • 喉嚨痛
  • 有痰
  • 發燒

比較特別的是,黴漿菌跟一般感冒病毒很不一樣,感染時通常「不會」出現流鼻水或鼻塞的症狀。若是有流鼻水或鼻塞的症狀出現,通常是因為合併了其他疾病,例如體內也有一般感冒病毒感染。

而5歲以下的幼兒感染黴漿菌有時候不一定會發燒,而是多了喘嗚、嘔吐或腹瀉的症狀;若是症狀較嚴重轉變為肺炎大約一成,則可能出現嚴重發燒發冷、呼吸困難以及胸痛等症狀;更少數的人則可能會有如腦炎、溶血性貧血、腎功能異常及皮膚疾病等嚴重併發症大約千分之一


黴漿菌會傳染嗎?感染原因有哪些?

黴漿菌感染的原因,主要來自於飛沫傳播。當感染者咳嗽、打噴嚏或講話時,空氣中會釋放出含有病菌的微小飛沫,若周遭的人剛好吸入這些飛沫,就有可能被傳染。黴漿菌潛伏期平均大約1至3週,甚至最長可達4週,在還沒出現明顯症狀前,其實就已經具有傳染力。


黴漿菌潛伏期多久?多久會好?完整病程說明

黴漿菌的症狀進展相對緩慢,病程可能會拉得比較長大約四週左右,而且潛伏期時就已經具有傳染力。以下整理出黴漿菌感染在沒有藥物介入下的病程變化,幫助家長更清楚了解孩子的身體狀況:

潛伏期(約1~3週:沒有症狀但已經有傳染力
這段時間內,孩子看起來可能完全沒有症狀,但喉嚨或呼吸道裡已經有病菌,具備傳染力。這也是為什麼班上突然很多人一起咳嗽時,很可能早在症狀出現前就已經在悄悄傳播了。

發病後第1週:開始出現初期症狀
孩子可能開始覺得喉嚨痛、頭痛疲倦,在這個階段症狀與普通感冒類似。

發病後第2週:咳嗽變劇烈,出現微燒
這一週咳嗽會變得明顯、喉嚨痛的症狀持續以及開始微燒到38度左右。少數孩子可能出現胸悶、輕微呼吸不順的情形。

發病後第3週:發燒逐漸緩解,但咳嗽還在
大多數孩子會在這週體溫恢復正常,但咳嗽仍會持續,甚至可能越咳越頻繁,這時仍需要持續追蹤、必要時回診。

發病後第4週:症狀慢慢消退,但可能有殘留咳嗽
多數孩子會在這週明顯好轉,但可能仍會偶爾咳嗽,需要再觀察數週才會完全恢復。

黴漿菌病程

(黴漿菌肺炎的自然病史,修改來源: UpToDate)


黴漿菌有後遺症嗎?

黴漿菌感染雖然大多是輕症,但確實有少部分人康復後,會出現一些後遺症。尤其是氣管較敏感的小朋友,感染後可能會出現長時間咳嗽的狀況,有的孩子甚至咳好幾週都還沒完全停下來。這種咳嗽多半是因為氣道在發炎過後還沒完全恢復,也就是俗稱的「咳嗽型氣喘」「咳嗽後支氣管過敏」。另外,也有少數孩子在感染後出現疲倦、胸悶、呼吸變得比較淺的情況,這些症狀有時候會讓家長以為是感冒沒好,反覆就醫但找不到其他病因。因此,若孩子在康復後仍咳嗽持續超過4週建議回診進一步檢查是否合併氣喘或其他過敏性疾病


黴漿菌如何診斷?有快篩嗎?

​​目前臨床上診斷黴漿菌感染,多半還是以症狀判斷為主。由於抽血或X光檢查第一線診斷上的幫助仍然有限,洪毓棋醫師指出,大部分第一線的醫師,尤其是診所醫師,會根據孩子的臨床表現來做初步判斷這稱為「經驗性治療」,也就是憑藉醫師的臨床經驗而非做檢驗來判斷。若咳嗽一兩週且有痰、體溫持續在38到39度之間、沒有明顯的流鼻水或鼻塞症狀」,比較有可能是黴漿菌感染。

需要注意的是,黴漿菌的抽血檢驗需要間隔一個月抽兩次血,在實務上如沒有必要,通常不會讓孩子挨兩次針;快篩試劑則因黴漿菌的特性準確率較低,而有些特定抗體檢驗雖然較準確,但尚未普遍使用,或需要額外自費。至於胸部X光,通常要病情發展到比較嚴重的肺炎時,才會有比較典型的影像變化讓醫師判斷像不像黴漿菌感染。因此,在目前工具有限的情況下,仍需仰賴臨床經驗作為主要依據。


迷思破解!黴漿菌其實沒那麼常見?

迷思破解!黴漿菌其實沒那麼常見?

久咳是孩子常見的症狀,然而會造成久咳的原因很多(例如:反覆的感冒,鼻過敏或是氣喘。)而黴漿菌在台灣的感染比起其他常見流行病(例如腸病毒、一般感冒)並不高,通常3至7年會有一波流行,因此若遇到久咳的症狀,也需要考慮黴漿菌以外的可能


黴漿菌怎麼治療?會自己好嗎?

​黴漿菌感染的治療方式,會因病情嚴重程度而有所不同。​對於症狀輕微的患者,通常可以透過充分休息和補充水分來自行痊癒,並不是每個輕症患者都需要使用到抗生素。​然而,若感染進一步發展為肺炎,則需考慮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由於​黴漿菌不像一般感冒是病毒感染,也不像典型細菌有細胞壁,因此治療上會比較特殊,無法靠傳統的青黴素類抗生素來治療,而是需要使用「巨環內酯類抗生素」如紅黴素、阿奇黴素,常見藥品名稱為日舒)治療。


迷思破解!黴漿菌感染一定要吃抗生素嗎?

迷思破解!黴漿菌感染一定要吃抗生素嗎?

近年來治療黴漿菌的抗生素抗藥性在台灣逐漸提高到 6 - 8 成,若抗藥性再繼續上升,將導致真正需要治療的時候,適合的抗生素可能變得越來越少。黴漿菌的抗藥性問題,其實和抗生素的濫用密切相關。也就是說,當多數輕症患者都選擇使用抗生素,或是在診斷尚未明確的情況下就預防性地開立抗生素,反而會讓病菌有機會「訓練出抗藥性」,長期下來造成整體社區抗藥性的攀升。因此,較理想的治療方法應為輕症患者採用症狀治療症狀嚴重或肺炎患者再使用抗生素治療


得黴漿菌不能吃什麼?黴漿菌照護3要點

得黴漿菌雖然並沒有絕對禁止的食物,但有些食材會刺激呼吸道、增加痰液分泌或延長咳嗽時間,因此在病中與康復期特別需要注意。

首先,建議暫時避免油炸、辛辣、冰冷的食物,這些容易刺激喉嚨或造成氣道不適。像是炸雞、薯條、汽水、冰品,都可能讓孩子咳得更嚴重。其次,太甜或含糖量高的點心也會影響免疫力,不建議攝取過多。建議這段時間多補充溫熱、清淡、好消化的食物,如粥、湯品、水煮蔬菜等,也可以攝取富含維生素C與D、鋅的天然食材,幫助身體抗發炎與修復。

在照護方面,有三個重點家長特別需要留意:一是「充分休息」,黴漿菌的病程較長,免疫系統需要時間慢慢清除病菌,睡眠與休息是最好的修復方法;二是「保持室內空氣清新」,避免二手菸、過敏原等刺激物加重咳嗽;三是「適度補充水分與營養」,多喝水不但能幫助化痰,也有助於調節體溫與代謝廢物。


黴漿菌感染怎麼預防?

雖然目前尚未有黴漿菌疫苗可供施打,但只要掌握幾個日常生活中的重點預防措施,就能大幅降低感染風險:

  • 勤洗手:特別是在吃東西前、上完廁所後,或是從外面回家時,務必要用肥皂加清水搓洗至少20秒,才能真正洗掉手上的病菌。
  • 有症狀時戴口罩,避免飛沫傳染:不管是自己咳嗽還是周遭有人咳嗽,戴上口罩能有效降低黴漿菌透過飛沫傳播的機會。
  •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即使是冷氣房,也要每天定時開窗幾次,讓空氣流通,才能稀釋空氣中可能存在的病原體。
  • 與疑似感染者保持距離:如果家中或學校有確診黴漿菌的個案,建議盡量減少孩子與對方的密切接觸,尤其是共餐、共用物品等行為。
  • 教孩子正確咳嗽禮節:打噴嚏或咳嗽時,用手肘遮住口鼻,避免病菌隨著飛沫四處散播,也要提醒孩子用過的衛生紙記得馬上丟掉並洗手。


洪毓棋醫師小叮嚀

不要只憑經驗判斷黴漿菌,使用檢驗方式做確認才能做精確治療



延伸閱讀

留言